师资力量
你的位置: 首页 > 师资力量

协同育人·融通共长 湖南理工学院深度推进英语师资共同体建设

发布时间:2025-09-27 02:27:48  点击量:
更多

  名研究生携带教案与热忱,分赴岳阳市多所优质中学开始为期一学期的教育实习—这是湖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推动“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新格局的一个日常场景,也折射出该校近年来在教师教育改革上的系统性探索与显著成效。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战略要求,学校将师范生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致力于构建可持续、可复制的师资共同体,为区域基础教育提供坚实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教师为本”置于教育发展核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政策明确要求构建开放协同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湖南理工学院结合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外国语学院身先士卒,联合岳阳市教育体育局及16所中学,围绕“需求对接、资源互通、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服务地方”,系统推进“校—政—校”协同育人模式,逐步形成“理实融通、阶段贯通、校校联通”的英语教师教育新生态。

  学校坚持共同体生态观,突破传统校际、学段界限,将人才培养、教师发展与地方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纳入同一治理体系。外国语学院以学科素养与教育理论素养为双核心,以“基础—应用—研究”为主线,课堂实施“认知—模拟—实战—反思”循环,培养“会教课、能育人、善改进”的复合型英语教师。

  同时,学院将“服务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嵌入教学目标与运行路径,形成“需求牵引—供给响应—证据改进”的闭环,探索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三维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教师教育类人才共育、平台共建、成果共享推动协同发展;通过协同指导教育实践、专业技能大赛及“名师+”引领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实现互补发展;通过优化师范生课程体系、集聚培养内外部资源、组建跨校教学团队、重塑教育教学新形态,促进集约化发展。

  为保障协同育人的可持续运行,学校与岳阳市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并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形成“高校—政府—中小学”联动的制度框架。在此基础上,外国语学院与16所长期合作中学

  建立常态化的师资互派、课程共建、教研共做机制;150余名中小学教师与高校导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教学实践与毕业论文撰写,贯穿实习、论文与就业全过程。此外,学院建设了包括教育实践基地、英语教育研究所、名师工作室、教师发展学校与滨湖师范讲堂在内的多元平台,推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的协同发展。

  在机制保障方面,学校教务处牵头,与相关部门签署《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市人民政府共建教师教育基地协议书》《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市教体局全面教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联动协调机制。学校专门出台了《湖南理工学院关于与基础教育学校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的实施办法》(湖南理工党发〔2023〕26号),推动联动协作走向深入,呈现常态。同时发布《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规定》《实习教学管理规定》,与岳阳市教育体育局及下辖多所中学签署协同育人协议,明确权责,确保制度建设可持续。

  因而,“项目合作”通过“需求双循环”,双导师+双聘双考核、成果互认与绩效联动、协议与条线协同等系列举措,实现了课程建设、实践训练、教研创新与资源共享同频共振,有效推动跨校区、跨学段、跨学科共同体矩阵常态化运行。

  为确保人才培养与区域基础教育需求精准对接,学院组织200余名中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及校友参与专业课程修订,并建立“需求双循环”反馈机制。新课程体系遵循“精简—优化—创新”发展思路:新增学科实践课与教育素养模块,重构学科教学课程,形成师德、教育理论、学科基础、实践能力与研究创新并举的立体模型。新建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两门学科实践课,重构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三笔字、教师语言、教育研究方法五门教育素养课,优化第二语言习得、英语课程与教学论、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三门学科教学课。

  课堂教学方法则由传统讲授向案例教学、专题研讨、项目学习与模拟训练转变,旨在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结。管理与考核方面,学院制定学与考核大纲,明确学分标准,构建课程、实践与教材“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实现课程建设、师资发展与课堂教学、科研双向循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普通生、公费生、委培生及研究生,形成“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覆盖”的新师范培养体系。近五年,外院已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

  在“教育三习”实践路径基础上,外国语学院创新提出“项目+”教育实践模式,构建“基础—应用—研究”三级递进体系。“项目+”教育实践模式要求每位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之初,选定一个主项目(教学设计、教育调研、教育研究等)作为学习与实践的主任务,结合实际需求拓

  展研究,实现单点突破与多维发展。同时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需求拓展研究,如以“设计阅读课”为主项目的团队,可以进一步研究“高中生阅读能力发展特征”,实现单点突破与多维发展的递进。“项目+”的宗旨:以真实项目贯穿培养全过程,以多方合作拓展实践平台,以教研融入促进思维品质提升,以双导师制促进专业发展。

  在培养路径上,(1)基础实践(第4-6学期):教育见习,分期分批进入中小学,体验师德养成与教师职业生态,完成教育调研与访谈;(2)应用实践(第7学期):教育实习,承担真实教学与班级管理任务,双导师协同指导,在“项目+”中提升教学与班级管理能力;(3)教育研习(贯穿全过程):通过调研、课题研究与数据分析,将“项目+”延伸至科研层面(第8学期强化,与毕业论文同步),产出实践与研究一体化成果。其核心在于以项目为驱动,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环环相扣,贯通课程学习、教育实践与毕业论文全过程。

  “项目+”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与中小学需求脱节、教育资源割裂、师范生成长链条断裂问题,构建“理实融通、阶段贯通、校校联通”的教育实践新生态。近五年成果丰硕:研究生和本科生省级师范技能比赛获奖15人次(一等奖2项),综合能力大赛获奖35项(一等奖12项),教师资格证通过率95%,英语学科教学硕士录取率26%,16人赴海外深造。多名毕业生在中学实习及入职后表现优异,如2024年公费师范生邹琴在清源学校获教学比武一等奖;李世颖入职湖南师大附中张家界市民族中学连获三项大奖;包戴炜入职长郡双语白石湖实验中学两年获奖25项并担任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冯雪茹入职岳阳经开区实验学校主持省重点项目成功立项。

  依托“U-G-S”三维协同体系,外国语学院实现“四大突破”:一是共享人才,打造师范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二是合力指导,提升师范生从教力新水平;三是双师互助,增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力度;四是培训一体,搭建师范生职后发展新桥梁。欧阳建平教授团队于2024年成立英语教育研究所,专注中小学英语教育研究与实践,与岳阳市一中、岳阳县一中、岳阳中学、岳阳市九中、岳阳市十四中、岳阳市十五中、岳阳市十九中等开展深度交流,为区域英语教育发展提供理论研究、资源探索与技术支撑,使教研成果能迅速反哺课堂,推动大中小学教师共同体构建与教研高质量开展。

  “名师+”模式是外国语学院在“U-G-S”协同共同体建设中的创新探索与实践。该模式不仅汇聚了名师工作室、课程指导与培训专家,还整合了研究所、师范讲堂、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教学团队、读书会、赛课团队等多元平台,并嵌入“双导师制”“青兰工程”“师徒结对”等机制。“名师+”模式特别注重分层分类成长支持:新手型教师获得普惠性引领,成熟型教师走向均衡发展,成长型教师实现多样化突破,成功型教师追求创新性提升。成功型教师与高校教师结对开展教学示范、联合教研与课题攻关,既为师范生提供示范课堂,也为在职教师带来持续的专业提升。“名师+”的教师互派、团队共建和联合教研等举措,支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网络逐步形成,是有效破解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脱节问题的主要路径,大力推动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所以说,“名师+”模式不仅为英语教育改革注入了新动力,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力,优化了市域教研团队布局,重构了校际协同架构。模式还注重分层分类成长:新手型教师获得普惠性引领,成熟型教师均衡发展,成长型教师多样化突破,成功型教师追求创新性提升。由此,湖南理工学院实现从规模扩展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岳阳基础英语教育也从“高峰”迈向“高原”,为区域教育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近5年来,学院与市域英语教师依托共同体合作,通过多个学习通道,联合开展专家讲座、读书会、校本培训等活动30余场次;共同开发校本课程25门次,编写校本教材12部;担纲主持省级课题36项、市厅级课题58项。共同体教师累计获得学科竞赛奖257项(其中国家级46项、省级119项);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全国示范课15个;获得省级教学团队14个、省级教学名师15人;其中8名教师获评正高级职称,4名教师获“特级教师”荣誉,56名教师晋升为高级教师,累计获得国家级荣誉34人次、省级荣誉87人次、市级荣誉205人次。

  “‘协同育人·融通共长’高校—政府—中小学英语师资共同体建设”模式增强师范生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同时为区域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持续动力,彰显湖南理工学院师范教育改革的价值与成效。湖南理工学院的实践已在省内外引起关注,多所高校与教研机构来访学习并展开合作。该模式兼顾区域实际与国家战略,既为地方培养了大量适岗教师,也为教师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样本。下一步,外国语将继续完善长期跟踪评价体系、强化信息化平台功能、扩大共同体覆盖面,并探索将可复制的“核心组件”打包,向更广区域推广推广。

  教育是国之大计,师资建设是教育之基。湖南理工学院以地方需求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教学实践为根本,推动“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模式从试点走向常态、从单点走向系统,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湖南样本”。如同课堂上那一堂堂由师范生与名师共同呈现的课程,这一体系的深耕也将在更多学校生根发芽,为教育现代化积蓄持续力量。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玉沙路58号  电话:0898-66889888 手机: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2-2018 某某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琼ICP备88889999号